南都社论:“以房养老”伪争议背后有真问题

2013年09月21日02:40  南方都市报

  随着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并预计在2030年突破4亿情形的降临,养老问题在近年来迅速爆发为一个热门议题。日前,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不想,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

  但事实上,正如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所回应的,以房养老是一种自愿的、自主选择的行为,属于个性化、高端化的市场化养老模式。国务院颁布的《意见》中,只有以房养老引发热议,但对于明确政府要对城乡“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却被主流舆论所忽视了。从《意见》本身来看,政府养老的基本模式并没有变,只是在确保政府兜底的同时给予市场养老模式一定的制度空间。抛开舆论本身的情绪积累和偏好,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妥之处。

  然而,如果只是将目光锁定在一部分舆论对“以房养老”政策的误解上,那么就可能丧失了对社会公众忧虑养老问题的真观察。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养老话题引发的争议十分频繁。不久前,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的“50岁退休,65岁领养老金,15年间男的做园丁,女的洗衣服”言论被曝光,更是引发全民声讨。学者的研究和判断想必有其特殊的铺垫和语境,但在延迟退休不断被提上议程的背景下,此类言论产生的冲击足以证明公众对于养老金短缺的真切担忧。

  一个必须要提出的背景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启动市场化模式之后,尽管一度搞过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市场化运作,但在养老问题上一直相对保守。无论是“单位制”的人群,还是市场上奔波的一般员工,缴纳养老金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而且事实上,政府也一直在宣扬“养老靠政府”口号,这使得广大公众在认知上一直将政府养老看成是一种不容怀疑的现象。所以,一旦政府表示出鼓励“市场化养老”的姿态,民众的恐惧也就不可避免。

  除了养老金短缺和政府养老模式的消失带来的恐惧引发了人们对养老问题的更加重视之外,另一个导引人们关注的原因在于现行养老体制的不公平因素。如前所述,经济改革之后的中国没有放弃政府养老的模式,反而通过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逐渐扩大政府养老的普及范围,但与此同时,养老金的双轨制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在不用缴纳养老金的情况下,退休之后的养老金却大大高于缴纳养老金的企业职工,这种巨大的因为政策导致的不公平问题已经愈演愈烈。很多时候,一则与养老完全不相关或者与双轨制毫无关系的新闻,居然也会被牵引到养老双轨制的问题上,由此可见一斑。

  的确,广大公众在理解“以房养老”的政策时,其印象往往是“大养老”的概念,而非养老问题的某个具体面向。换言之,舆论对“以房养老”政策的误解只是其一,其二在于公众对养老问题的综合忧思:包括对延迟退休、养老金短缺、双轨制等问题的共同焦虑。所以,一场伪争议的背后并非没有真问题,而假如这些真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可以预见,类似的伪争议必将会越来越多。

(原标题:[社论]“以房养老”:伪争议背后有真问题)

(编辑:SN088)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美国禁止委总统访华专机飞越领空
  • 体育亚锦赛女排无缘决赛 上海赛丁俊晖进4强
  • 娱乐独家:王菲李亚鹏离异后携女庆中秋
  • 财经小伙房展“遛螃蟹”讽刺高房价横行(图)
  • 科技iPhone纽约上市记:年年岁岁人相似
  • 博客中国十个最著名的中秋赏月之地(图)
  • 读书毛泽东因何事决心必须搞掉刘少奇
  • 教育最大高考工厂升学率超8成 学生统一如厕